【特輯】UBA決賽全女性裁判 田孝倫執法20餘年再見證歷史

2021年1月,全球男子籃球最高殿堂NBA首度有兩位女性裁判同場執法,寫下1977年該聯盟出現女性裁判、時隔30餘年後的歷史新頁。同年度三月份在台灣大專籃球聯賽UBA上也創下類似紀錄,女子組決賽兩日共四場比賽全由女性裁判執法,12名女性裁判歷經苦練終於獲得肯定,有了機會證明自己、替台灣籃球寫下歷史新篇章。

2004年年底在新加坡通過國際裁判測驗的田孝倫老師,是台灣史上最年輕取得國際裁判資格的女性,過去就讀台灣師大體育系的她是經由一般管道入學、沒有體育專長的學生。「以為上大學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參加籃球校隊,才發現這裡沒有籃球隊」,從小熱愛籃球的她在學姊邀請下加入籃球研習社,就此踏上裁判這條「不歸路」,田孝倫說:「我意識到一件事,自己當球員球技不可能更好了,但可以做為裁判繼續在球場上、這是我可以堅持下去的事」。

20餘年裁判生涯中,田孝倫在國際賽事中執法超過20次,印象最深刻的永遠是第一次站上這個舞台、2005年飛至韓國的俱樂部邀請賽中擔任中立裁判(註1)時,她笑著說:「真的是備受尊重耶」。當然還有更多忘不了的時刻,2006杜哈亞運「抗韓射日」勇奪銀牌、2011年深圳世大運銀牌,兩次中華女籃寫紀錄的當下她也在場。回顧當初激發熱情的那個念頭,做為裁判的田孝倫真正在籃球場上堅持著、用不同的方式延續自己對籃球的熱愛、以不同角色見證同一段歷史。

田孝倫多年來一直在裁判領域中耕耘,但吹判的壓力可一點也沒減輕,「沒有一場比賽是完美的」,她強調,裁判的心理素質也很重要,一定要接受會犯錯的自己。

「大環境還是以男性為主,也聽過女教練覺得男生吹得比較好,這些事短時間很難去改變。」女性裁判所遭遇的挑戰不僅止於在陽剛的體育圈中面臨的質疑,時間也是敵人之一。從現行體制來看,年滿18歲後才能參與C級裁判考試,即便一路順利滿足所有「升級」所需的執法場數、研習並通過考試,要成為國際裁判至少需要七年光陰。田孝倫回憶自己剛考取體育老師的那兩年過著完全沒有其他休閒娛樂的生活,「我幾乎每個周末都開車北上吹裁判」,她看過太多無法撐完七年放棄離開的人,「跟社會責任是有關的」。

去年度籃協資料中顯示,全台灣共有8000多位C級裁判、1300多位B級、A級381位,田孝倫說:「女生佔10-15%」,而最上層的國際裁判,近年則在國際籃協(FIBA)的規定下佔至少三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度的UBA決賽,由大專體總、技術委員會等相關人士共同開會後決定推動決賽一事,田孝倫回憶,12位女性裁判接獲通知後自知身負重任,相互提醒「要好好表現」,是替自己、更是替所有女性裁判把握機會。

吹判WSBL正是考取國際裁判的要求之一,在剛結束的WSBL賽程中能看到許多女裁判的身影。

如今已是資深裁判的田孝倫,回想自己在這條路上的堅持與努力,「裁判費不高、又被罵得要死,有時候心裡過意不去還會失眠,但大家還是前仆後繼地去吹球,為什麼?」過一會她又開朗地笑了起來,「我覺得是自我實現(註2)」最後田孝倫老師給予仍在這條路途上努力的所有女性後進鼓勵,她說:「如果有認真喜歡這份工作,就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什麼、或是轉述什麼話給你聽,繼續認真地讓自己更穩定、吹判技巧更好、判例更多,充實自己、保持謙虛。沒有人可以阻止你繼續熱愛擔任籃球裁判,除了你自己!」

註1:沒有參與該項賽事國家的裁判。

註2: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延伸閱讀: